《除非我們自己放棄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4年12月10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所及》專欄
有一位法國社會學家接受報章專訪時指出:香港由1993年高峰期年產二百幾部電影降至去年的四十幾部,還要有大量合拍片,換言之香港人一年只製作十二至十三部純本土電影。但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,連同廣東省及海外華人粵語市場,估計有一億五千萬粵語人口,已是法國人口的三倍。粵語市場看似狹小──但仍然有機會。
也許粵語市場會漸漸萎縮,但一億五千萬人口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。重點就是我們仍然有機會,除非,我們自己放棄。
這兩個星期分別看了兩部香港本土電影,首先是賴恩慈導演、楊秉基監製的《N+N》,聽導演分享所講,攝製隊在菜園村被清拆前的最後歲月前往拍攝,最艱苦時期只有導演、攝影師、兩個年老的演員四出取景,攝、導、演、收音、一腳踢,難度可想而知, 電影不單呈現菜園村被遺忘了的好風光,更引發我們對發展vs拆舊的反思,原來電影在外國影展也吸引到海外觀眾注意,全因土地重建的問題,原來也一直困擾着世界不同地方的原住民社群,我們並不孤單。《N+N》故事簡單清晰,兩爺孫的演出令觀眾時而開懷大笑,時而也感動窩心。電影,不應該只有豪華特技和超級英雄的。
另一部朱家宏導演、朱鳳嫻編劇的《販賣愛》。故事由一個舞台獨腳戲,演變小說,再被搬上大銀幕,聽朱鳳嫻所講,她花了很長時間,親身接觸超過二百個援交少女,再寫成劇本,並不是食噱頭的電影。朱導演的拍攝手法平添生活質感,三位主角陳嘉桓、周柏豪和廖啟智,這三個角色已不單單是援交少女、大學生及嫖客的身份,而是營役在不同角落、不同身份的香港人故事。常言道援交問題、少女賣淫問題,偏偏從來沒有嫖客問題,這部電影實實在在地講一個香港的故事。
相信和荷里活大型商業片一樣,規模愈大就愈是離地,愈是和本地生活無關,所以我們讚嘆華麗大片的光影璀璨之餘,也不妨付錢看看中小型及獨立製作,那裏才有屬於我們真實的場地和故事,因為世界上所有地方的電影都是從小規模開始,由小人物出發,累積經驗才有愈來愈成熟宏大的製作。再說一次,我們仍然有機會,除非我們自己放棄。